“老齡”電梯安全該如何監管?
“老齡”電梯安全該如何監管?


現在電梯安全監管正轉變為以結果為導向,充分運用市場規律推廣“保險+物聯網+服務”,建立風險分擔的社會機制。下一步還將繼續鼓勵各地結合自身特點,在依法依規符合保險原則的前提下,不斷增強保險的社會保障能力。電梯“養老”保險將日常保養、維修和檢驗費用以保費形式打包給保險公司,由保險公司對電梯維保質量實行監督,對零配件修換做定損和賠付實行市場化管理。在投保達到一定年限后,老舊電梯需要大修或更換時,保險公司將按比例承擔部分費用,從而攤薄電梯“養老”成本。作為風險的最終承受者,保險公司與業主的利益高度一致,電梯參保后,保險功能從事后理賠服務轉為事前風險預防和事中風險控制,主動依托專業技術團隊對電梯運行風險實施管控,同時倒逼維保單位提升服務質量,形成‘優者生存’的市場環境。監管部門從原先包攬式的管理中“退半步”,引入保險機制實現電梯全生命周期管理,從而推動政府監管、市場運作、公眾參與的多元共建共治,有效解決電梯“小病即修”和大修改造的資金問題。風險分擔保險機制目前西安市電梯“養老”保險已落地,由政府授權的江泰保險經紀股份有限公司及物聯技術服務提供商西安天天向上科技,結合相應的服務優勢,落實電梯使用管理的安全主體責任,實現電梯全生命周期監管。將采取“不同費率,多方參與”的模式,根據電梯層數、梯齡、電梯使用領域、環境等電梯安全風險因素,電梯成本管控和事故隱患排查雙重預防體系建設運行,實行不同費率的差異化保險。目前根據不同服務對象采用不同服務模式,分別針對解決電梯自身財產損失及電梯日常大修;第三者人身傷害或財產損失;老舊電梯置換;通過“保險+物聯網+服務”的全新模式,根據保險索賠數據和管理方實際需求向客戶提供完整的電梯配套服務。
經保險公司對投保電梯“體檢”和測算,8年價值20萬電梯,每部電梯投入6300元年度保費,這筆費用雖高于此前的日常維護支出,但從長遠看,物業及業主都覺得這筆賬很劃算,因為這筆費用將省去了將來老舊大修及整梯置換;保險公司介入電梯安全管理后,運用物聯技術手段全方位監管電梯日常運行、維保工作、零部件更換等,在保障電梯安全運行的同時破解資金難題,提高維修效率。